新闻中心

《学习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》

发布时间:2025-02-24 浏览数:226
一、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:夯实农业之基

文件将“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”置于首要位置,彰显了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。2024年,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.4万亿斤大关,但文件指出,在已有高基数的基础上,仍需依托科技创新,提升单产和品质,实现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”的跨越。在单产提升方面,通过推广优良品种、建设高标准农田、升级农机装备等举措,2024年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了80%。同时,文件明确提出要严控耕地占用,持续整治“大棚房”、“乱占耕地建房”等违法违规行为,并强调耕地占补平衡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的重要性。个人深感,耕地是农业的生命线,文件的严格管控措施体现了对宝贵耕地资源的珍惜与保护。未来,我们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,推动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深入实施。


二、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: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

文件首次提出了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的概念,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集聚先进生产要素,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、生物育种等新兴业态。在科技应用方面,2024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到25.1万架,作业面积达到26.7亿亩次,位居世界首位。文件还强调了种子科技攻关的重要性,要求培育高产优质品种,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。个人认为,科技创新是破解农业资源约束的关键所在。未来,我们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、绿色、智能方向迈进。


三、农民增收与防返贫: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

文件聚焦农民增收和防返贫工作,提出了健全分层分类帮扶制度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具体措施,确保农民能够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。具体措施包括清查脱贫攻坚形成的资产、建立统一台账、发展“土特产”全产业链、推动联农带农政策倾斜等。例如,通过保底分红、入股参股等方式,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。个人认为,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。政策需要既注重“做大蛋糕”,也注重“分好蛋糕”,通过产业融合和利益共享机制,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。

四、乡村建设与治理:共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
文件从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两方面对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。在基础设施方面,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、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、农村客货邮融合等,补齐农村发展短板。在文化建设方面,加强文明乡风建设,整治高额彩礼等陋习,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,同时强化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。个人认为,乡村建设需要“软硬兼顾”,既要完善基础设施等“硬设施”,也要传承农耕文明、弘扬新风正气等“软环境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灵魂。

五、深化改革与政策保障:激发农村发展活力

文件在土地制度、金融支持、户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。在土地制度方面,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,严控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。在金融改革方面,“一省一策”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,健全农业保险体系,稳定农民生产预期。在户籍权益保障方面,依法维护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、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,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。个人认为,改革需要兼顾稳定与创新两方面,既要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害,也要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。

总结与展望
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“深化改革”为主线,围绕粮食安全、农民增收、科技创新、乡村治理等关键领域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。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“三农”的一号文件,它既延续了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,又针对新形势提出了创新性举措和思路。未来的工作方向是:以文件为指导思想,强化基层落实能力,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和模式,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高效发展、乡村成为宜居宜业之地、农民过上富裕富足生活,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(注:更多政策细节可参考新华社、新京报等权威媒体的解读和报道。)

留言咨询

提交

信息提交后,将有专人联系您!